中国三大节日是什么时候?
1、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3、端午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4、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中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中国三大节日排行榜?
1、春节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之首,最受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的一个节日,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年结束。具体起源时间地点均不详,还有待考究,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拥有祭祀神灵、拜祭祖先、除旧布新、迎新祈福、祈求丰年,拜年、守岁、贴对联、吃年夜饭等习俗和意愿,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原本流行地区是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等,但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交流与传播和中国影响力的提高,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与中国一起欢度春节。
2、中秋节
中秋节,中大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发展在魏晋时期,后来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成为固定节日,流行于宋朝时期,到明清时期地位尤为重要,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流行在中国和汉字文化圈以及各国当地的华人华侨中,拥有拜月,赏花、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阖家团圆以及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有对庄稼期盼丰收的期望。
3、端午节
端午节,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最初是因为古代百越人民为了崇拜龙图腾而举办的祭祀的活动,有用龙舟竞赛的形式拜敬龙神的习俗。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因为得不到国君的信任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才能,而又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不断的衰退被他国一点一点蚕食的情况下,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泪罗江自尽。所以后来端午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流行地区是中国和汉字文化圈,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等,各省份各地区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但都会有赛龙舟和吃粽子。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但目前传统节日处境尴尬,洋节却备受欢迎,
对这个现象你怎样看待,请结合《端午日》一文,对过于推崇洋节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说些什么?《端午日》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之上级文件
我们的节日之具体所指
我们的节日之地方活动
上级文件
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国七大传统节日被定为“我们的节日”。
从2009年开始,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与社会和谐程度,一系列关于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下发到各级省市县(市)区、开发区,市直各部门,要求下级单位:
首先,充分认识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其次,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要紧紧围绕传统节日主题,突出传统文化内涵。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市直各部门要围绕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增强广大市民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再次,积极创新主题活动的形式和载体。
要注重主题活动形式和载体的创新,真正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通过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切实加强对主题活动的宣传引导。
要认真做好传统节日的宣传引导工作,及时总结推广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经验做法。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扩大“我们的节日”的活动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节日。
具体所指
春节 正月初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于丹解读:中国人的节日,是在自然的物序之中,穿越四季流光,呈现出每一季不可替代的精彩。我们总是在隆冬最寒冷的季节,迎来中国人最热烈最火爆的节日,就是我们的大年春节。
(摘自于丹在祥和中国节第一季,炎黄子孙为我们的节日倡议申遗大行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元宵 正月十五 金吾不禁夜,花灯满人间。
于丹解读:中国人的七大节日跟我们的历法相关。中国人传统的农历,体现的核心准则,就是中国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春意萌动的时候,我们的元宵节开始炸响了声声爆竹。
清明 农历节气之清明 踏青扫墓春色好,女过清明男过年。
于丹解读:春风荡漾,清明,既是慎终追远的时候,也是放飞青春梦想的时候。它是人在缅怀之中,得到一种更新的生命力量。
端午 五月初五 菖蒲角黍,龙舟竞渡。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于丹解读:端午,屈原大夫,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一个在家国兴亡大任之下,用自己的生命去坚持梦想的人。我们希望把这种精神气质,这种诗意的传统保护下来。
七夕 七月初七 少女心事,拜星乞巧;两情若是久长,岂在朝暮之间。又被视为中国情人节。
于丹解读:七夕,是温柔敦厚、不擅长神话幻想的中华民族是浪漫的节日。因为这个节日相关于爱情,相关于一年一次的鹊桥相会。皇家故事《长生殿》,也在期盼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中秋 八月十五 阖家食饼,瓜果祭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于丹解读:我们的中秋节有月饼,有聚会,但我们真正与明月相处的光阴,还有多少?我们谁还能真正去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重阳 九月初九 登高思亲,插遍茱萸;秋意虽已深,夕阳无限好。
于丹解读:重阳,是中国人尊老的传统,登高的传统。登楼和登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在楼上的时间太多,在山上的时光太小。到了重阳这个节日,可以去走一走,去真正登登高。
于丹(“我们的节日”申遗大行动推广嘉宾):
我们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意义?意义就是,每一个节日,都让我们回到中国人的诗情画意,中国的仪式,中国人的思考。
简伯华(“我们的节日”申遗大行动声援团团长):
中国人要过中国节,中国节要有中国味!
地方活动:
春节
淮北“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彰显以民为本。
春节前夕,安徽省淮北市文明委以“快乐春节、和谐春节”为主题,精心部署,合理安排各项活动,以解决群众困难、丰富群众生活为主线,为淮北市民送上了一套节日大餐,切实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时代特色。
清明节
网上缅怀先烈,找寻前行的力量。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腔热血祭先人。”2010年清明时分,淅沥的春雨如诉如泣,恰如对烈士的思念,婉转低回。数以百万计的网民参与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网上祭先烈”活动,通过登录中国文明网以及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新闻网站和搜狐、新浪、腾讯等知名商业网站开设的网上活动平台,缅怀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网友们用最深切的情,为革命先烈们献上花束,鞠躬致敬;用最真切的笔触,写下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铮铮誓言。
不少参与“网上祭先烈”活动的网友表示,网上祭拜先烈让人们能够通过鼠标表达哀思,通过键盘传递心声,这种方式既人性,又文明,是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祭扫方式。河北石家庄市一位中国文明网网友说:“流传几千年的祭拜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的确需要与时俱进。网络祭拜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传统美德的现代的、科学的方式。”
端午节
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首个国家级端午文化节
16日上午,“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在三峡库首第一县湖北宜昌秭归县开幕。这是“中国端午节”去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中国举办的首个国家级端午文化节。
本次文化节由文化部、国台办、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体现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活动旨在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端午佳节,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平台,弘扬屈原精神和民族文化,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秭归县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当地的端午习俗有2000多年历史。去年9月,“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四方内容“打包”,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类项目。
按照秭归县的习俗,文化节开幕式举行了隆重的屈原祭祀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文化部、国台办、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在祭坛前敬献花篮并三鞠躬。台湾诗人余光中、大陆诗人流沙河以及海峡两岸屈氏后裔代表和群众代表也上香祭拜。
七夕节
8月16日,七夕节,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湖南省旅游局、湖南广电和北京广电主办,湖南怡清源茶业全程支持的“祥和中国节”首场活动在张家界拉开序幕。白天“申遗声援大会”,各界名流与五十六个民族代表、民间志士组成“申遗声援团”,为申遗助威。晚上“千古情缘鹊桥会”,体验古代“三茶六礼”订婚仪式,观赏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以此为证:七夕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其实可以过得很美很有韵味。
我们的节日
8月1日,“祥和中国节——我们的节日系列推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该活动由湖南广播电台发起,湖南怡清源茶业倡议,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旅游局、湖南广播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
活动将在接下来的传统节日里,举办大型节日推广活动,并为传统节日倡议申遗。“我们的节日”将以各个节日为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推动人们对其关注与保护。
系列活动将围绕推广“我们的节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目标,以中国古代节日的原貌重现形式,集中展示散落在民间的各种现存珍贵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凝结成“中国传统节日”的璀璨精华。通过音乐、舞蹈、朗诵、戏曲、书画等多种文艺形式展现中国传统节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彰显中国节日文化的动人魅力。
跪求:中国的三大重要节日,以及节日的风俗。
必须是中国的,不是国际的也行。最少写三个,最多写三个!!别拿那些什么圣诞节、愚人节、运动纪念日、青年节……这类的不要!!注意——只准写三个,必须是最重要的!!1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几十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2: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如今被大家熟悉的端午节活动有:包粽子、吃粽子、裹粽子、吃鸭蛋、赛龙舟、 描雄黄、插艾草、戴香包、登高、挂葫芦。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悬钟馗像: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艾蒿、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自己的队伍,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3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三大鬼节是指哪三个中国三大鬼节简介
1、中国三大鬼节是指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传统节日里祭祖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三个节日,合称为“三大鬼节”,三大鬼节中,主要节日活动有:民间祭祖、踏青等。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
3、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
4、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在北方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